平博体育-里昂队员齐心协力,全队誓为整体胜利拼尽全力

admin 22 2024-08-20 20:23:12

  阅读提示:

  据《抗战时期商丘市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报告》显示,在商丘7年多的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商丘人民,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商丘成为豫皖苏根据地中心区域和冀鲁豫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丘人民浴血奋战,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武装抗日,狠狠打击了日伪军对根据地的“扫荡”。先后有1265名商丘儿女血洒抗日疆场。其中,商丘市(原朱集,现梁园区)5人,商丘县11人,民权74人,夏邑171人,睢县290人,永城662人,虞城37人,宁陵7人,柘城8人。

  下面小编就为您介绍几个抗战期间著名的商丘籍抗战英雄——

  彭雪枫:人民的英雄,不朽的丰碑

  

  彭雪枫塑像

  岁月更迭,丰碑不朽

  首登长沙城,喋血八角亭,歼敌娄山关,直下遵义城,四渡赤水,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攀登大鼓山,通过大草原,鏖战直罗镇……他智勇双全,率军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战功卓著,成为红军时期闻名全军的青年将领,被誉为中央红军中“优秀的青年将领,模范的政治委员”,素有“战神”之称。

  他23岁就任红八军六师政委,并在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深造,是文武兼备、博学多才的儒将,有着倚马可待的才华,是当时屈指可数的高学历军事干部,堪称“上马击倭寇,下马草军书”。

里昂队员齐心协力,全队誓为整体胜利拼尽全力

  抗战爆发后,他到豫皖苏边区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游击队,开创抗日根据地,纵横驰骋,浴血奋战,累计战斗3760次,歼敌48000余人,取得了敌我伤亡比例5∶1的辉煌胜利。

  天妒英才。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东八里庄战斗中,他不幸殉国,年仅37岁。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一首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的气壮山河的诗篇。

  雄气压陇海,英风断淮河。彭雪枫,一位70多年后依然威名显赫的民族英雄,一个被豫皖苏地区人民神话的传奇,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年少成名显韬略

  1907年9月9日,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的一个寻常院落“六德堂”里喜添新丁,家人为其取名彭修道,小名隆兴。

  彭雪枫自幼勤奋好学、德才出众,被省里来的督学察觉,免试让他直接升入镇平察院模范高等小学。读书期间,适逢“五四”运动爆发,他写了《李自成打梁寨》、《和家姐谈女子无才便是德》两篇具有现实意义的佳作,轰动全校。

  在“六德堂”度过了读书习武、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后,1921年秋天,彭雪枫外出求学。

  1925年,正在北京育德中学读书的彭雪枫参加“五卅”运动,被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会长,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北京汇文中学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汇文中学支部书记,负责领导北京东城的学生运动。1927年春参加北京南苑农民暴动,后在北京、天津、烟台等地从事秘密革命活动。

  资料显示,1928年9月,彭雪枫考入北平民国大学文学系,却因经济无援而辍学。随后,受党派遣到天津开展工作,为适应白区秘密工作需要,改名为彭雪枫,取唐诗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

  1930年年初,23岁的彭雪枫到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工作。5月被派到苏区,历任红军大队政委、纵队政委、师政委、江西军区政委、红军大学政委和中央军委第一局(作战局)局长、纵队司令员等职。参加了长沙、吉安、赣州、漳州、水口等战役、战斗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每次都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且多次担任先锋部队的指挥员。战绩卓著的彭雪枫,成为红军时期闻名全军的青年将领。

  而其卓越的统战才能,在抗战期间也表现得淋漓尽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关头,他曾多次受党中央及毛泽东的派遣,秘赴西安、兰州、太原、北平、天津、济南等地,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对国民党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并成功说服张学良、杨虎城、阎锡山及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等达成联合抗日协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被中共中央誉为党和红军的“好参谋”和“先行官”。

  不辱使命赴国难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彭雪枫担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少将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

  1938年年初,中原战局吃紧。1月下旬,战略构想与毛泽东相吻合的彭雪枫,肩负着毛泽东“日寇打通京(平)汉路后,开展豫西敌后游击战”的新使命,踏上了开创中原抗战新局面的征程。

  5月,中共豫南联络局由开封迁至确山县竹沟镇,改名为中共河南省委统战委员会,并设立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在彭雪枫的领导下,重新整训的新四军第四支队迅速成为坚强的战斗集体。由他筹建开办的竹沟军政教导大队,也吸引了河南、山东、湖北等省的抗日爱国青年报名入校。仅半年时间,竹沟镇就成了中原抗战的重要基地。

  9月中旬,毛泽东向河南省委通报“开封失守,豫东沦陷”后的情况,同时令彭雪枫“先行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彭雪枫带领300多名壮士誓师东征挺进豫东,开辟豫皖苏根据地,并建立了以永城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政权。

  夏邑县党史办主任岳华告诉记者,抗日战争时期,豫皖苏各种矛盾复杂,新四军处于日军、伪军、国军三重包围之中,彭雪枫以战略家的远见和气魄,一手抓武装抗日,一手抓统一战线,迅速形成了上至国民党地方军政最高首长、下至地方实力派联合抗日的格局,为实施毛泽东提出的“发展华中,争夺中原”的伟大战略方针作出了突出贡献。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淮北军区司令员。当年5月,彭雪枫率领部队撤离豫皖苏边区,越过津浦路,进入皖东北地区,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斗争,先后取得1942年冬季淮北33天反“扫荡”和1943年3月山子头战役的伟大胜利。在此期间,他还亲自编写《游击战术》、《战略战术讲授提纲》等教材,经常到抗日军政大学给学员们授课,并创建了骑兵团、拂晓剧团和《拂晓报》。

  在6年多的艰苦奋战中,彭雪枫将中原抗日武装部队由300余人发展到3万余人,进行大小战斗3700多次,累计歼敌48000余人,取得了敌我伤亡比例5∶1的辉煌胜利。淮北根据地从一块到多块,从小块到大块,成为拥有30余县、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的全国19个著名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彭雪枫也以一个战略区域的开创者而被载入史册。

  将星陨落八里庄

  1944年4月,侵华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了中原战役,大举向河南腹地进攻。中共中央决定向河南敌后进军,收复失地。华中局决定成立由彭雪枫、张震、吴芝圃三人组成的行动委员会,彭雪枫任书记,负责和指挥西进斗争,收复萧县、永城、夏邑地区,打通与睢杞太地区的联系。8月,彭雪枫率第四师主力部队于泗洪县誓师出征。

  西进部队8月23日攻克萧县小朱庄据点,歼顽军1500余人。随后,又粉碎了日伪军2000余人的“扫荡”,对日伪军展开了强大攻势,连克黄庄、菊集、马庄等据点,迅速收复了萧永宿地区,并建立了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

  国民党顽军对西进部队取得的节节胜利惊恐不安,重新集中大量兵力,企图再占萧永宿地区。为打破顽军合击阴谋,9月10日,彭雪枫指挥所部包围顽军李光明部1000余人于夏邑县八里庄圩寨内。至11日拂晓,除300余人投诚外,其余全部被歼、被俘。

  9月11日上午,正当战斗胜利结束时,彭雪枫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殉国,时年37岁。

  10个小时前,毛泽东还致电彭雪枫:“中原各部作战之配合,通归彭雪枫将军指挥。”短短几个时辰,竟然阴阳相隔。得知彭雪枫牺牲的消息,毛泽东的泪水夺眶而出,拍案而起:“小小八里庄,竟然损我一员大将!”

  为了不影响部队的士气,也为了保护身怀六甲的彭雪枫夫人林颖,中央决定暂缓公布彭雪枫阵亡的消息。直到1945年1月24日,彭雪枫牺牲的消息才公布于世,2月4日到6日举行了公祭。2月7日,在洪泽湖畔的半城大王庄,淮北各界16000余人参加了彭雪枫的追悼大会和安葬仪式。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的共同挽词是:“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里昂队员齐心协力,全队誓为整体胜利拼尽全力;千万里山河破碎,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陈毅更是动情地作诗《哭彭八首》,缅怀昔日的亲密战友。

  此后,中共中央对彭雪枫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中华民族英雄,共产党人好榜样。”1988年,中央军委确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33人为“军事家”,彭雪枫名列其中。1997年,江泽民为彭雪枫题词:“文武兼备,一代英才;功垂祖国,泽被长淮。”2005年,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彭雪枫等8位抗日将领作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

  1985年,夏邑县彭雪枫纪念馆落成。该县不仅在二环路树起高大的彭雪枫雕像,而且命名“雪枫大道”,以此永久纪念殉国于此的“战神”彭雪枫。

  从七里庄到八里庄,听上去只有一里路之遥。而在这“一里路”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曾洒下过彭雪枫将军的鲜血。追寻将军革命足迹,感怀将军抗战伟业,彭雪枫永远活在中华民族苦难而伟大的记忆里。(晚报首席记者 邵群峰)

  郑廷珍——柘城将军血染忻口

  

  抗日名将郑廷珍的墓冢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北25公里处的忻口战役纪念墙

  阅读提示

  国难当头,请缨御寇。碧血染沙,悲壮捐躯。

  在惨烈的抗战史上,从来不乏豫东汉子的身影,郑廷珍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5旅少将旅长的郑廷珍胸怀一腔热血,誓死保卫疆土,亲赴南京请缨。行军路过河南柘城老家,郑廷珍向老母叩头道别,发誓不打败日军决不还乡。

  1937年10月,日军主力逼近山西忻口一线。郑廷珍率部坚守中央阵地,寸步不让,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坚强信念与敌人血战到底。16日凌晨,郑廷珍亲自到前沿阵地指挥作战,不幸壮烈殉国。国民政府明令褒奖,追赠郑廷珍为“陆军中将”。中国共产党发文称之为:为了民族解放,贡献了最后一滴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1983年,民政部追认郑廷珍为革命烈士。2014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郑廷珍名列其中。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英雄的忠魂彪炳史册。

  爱兵如子,爱民如父

  作为柘城对外宣传的近现代历史名人,抗日名将郑廷珍的墓冢位于柘城县烈士陵园中心位置的最高处,规格最高。

  黑色大理石的墓碑上,金黄色的“抗日爱国将领郑廷珍将军之墓”一行大字熠熠生辉。墓碑照片中的郑廷珍,目光坚毅,炯炯有神。墓冢顶部的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郑廷珍的生平功绩。

  放好墓碑前的花束,柘城县牛城乡郑楼村党支部书记郑红亮又拿出纸巾擦了擦墓碑。

  郑楼村是郑廷珍的老家,郑红亮是郑廷珍的晚辈。郑廷珍英勇抗日御寇杀敌的故事家喻户晓,郑红亮更是如数家珍。

  1893年3月,郑廷珍出生于郑楼村的中医世家。祖父死后,医道失传,家道中落,加上连年的军阀混战,到郑廷珍成年时,家庭日益拮据。郑廷珍饱尝谋生的艰辛。

  1917年,冯玉祥的部队在河南一带招兵。24岁的郑廷珍报名参军,成为冯玉祥麾下第16混成旅第3团的一名普通士兵,从此转战南北。

  郑廷珍参加过冯玉祥部历次军事行动,如1921年入陕驱逐陈树藩;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1924年首都革命,驱逐废帝溥仪及清皇室出宫;1926年西安解围和1927年的东征等重大事件。他为人正直、刚毅勇敢,且记忆力过人,颇受冯玉祥器重,从普通士兵屡屡晋升,历任排、连、营、副师长和独立第5旅旅长等职。

  上世纪30年代正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郑廷珍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不仅形成了刚毅果敢的气质,而且具有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对劳苦大众更是深表同情。因此,“爱兵如子,爱民如父”成了他治军的座右铭。

  郑廷珍善于带兵,军纪严明。他常常与士兵同吃同住,甚至一起摔跤比武,对官兵家庭的困难,向来是有求必应,甚至解囊相助。凭借过人的记忆力,他能叫出全旅大多数将士的名字,能说出一些老兵的籍贯和家庭情况。因此,将士对他甚为敬仰、信赖。他要求士兵要爱民、助民,绝不可欺压百姓。每次部队移防开拔,他都亲自巡视驻地,检查纪律,一定要等老百姓说了“不缺少什么东西”之类的话,才命令部队出发。遇上灾年,他总是在驻地开办粥场。

  抗战爆发,请缨御寇

  1930年,蒋、阎、冯中原大战结束后,郑廷珍的部队被蒋介石收编,改番号为独立第5旅,归属第25路军总指挥梁冠英节制。郑廷珍任25路军32师副师长兼第5旅旅长,被派到鄂豫皖苏区围剿红军。

  郑廷珍极其厌恶内战,曾愤然道:“国难当头,不思抵御外寇,反倒同室操戈,我这个旅长干脆不干了!”

  参谋长高曾基非常理解郑廷珍的爱国心情,劝他暂且忍耐,不要放弃枪杆子。郑廷珍听从劝告,在进军中和高曾基多次设计,从侧面帮助红军,互不侵犯,并允许有些物资经由自己管辖的防地进入苏区。有一次,郑廷珍得知红军的小队人马被困在安徽六安西边的一座小山里,弹尽粮绝,无法转移。他马上派高曾基率领一连人,带足枪支、子弹和食物,先以攻为名靠近山头,然后佯装战败,丢弃大量军需物资,撤退下来。

  生性正直的人眼里揉不进沙子。因对梁冠英大量克扣军饷不满,郑廷珍与其发生冲突,事情闹到南京政府。结果,第5旅脱离第25路军序列,直属军事委员会管辖,受第14集团军卫立煌将军指挥。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热潮。郑廷珍对参谋长高曾基说:“曾基,作为一名军人,眼看国土被敌人宰割,我十分痛心。大丈夫当战死沙场,我坚决北上杀敌。”高曾基十分赞成,并立即电请南京军部,要求出征杀敌,但未获准。于是,他们又亲自到南京代表全旅官兵请愿。获准后,他们星夜驰往驻地,命令所属613、614、615三个团到合肥集结。

  因行军要路过河南老家,郑廷珍电告家人在宁陵柳河火车站相聚。见面时,郑廷珍向年迈的母亲伏地叩头,并拭着眼泪说:“娘,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奉令上战场杀敌报国,不打败日本鬼子誓不生还。您老在家一定要保重身体,等我回来。”

  在全旅誓师大会上,郑廷珍也表示了浴血杀敌的决心:“过去自己人打自己人,死了不值一提;现在为打日寇去作战,拼光拼净也心甘情愿。打不败日本鬼子,我们一个都不回来。”

  铿锵誓言,铮铮铁骨,在民族危亡之秋,郑廷珍表现出的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令人肃然起敬。

  英勇杀敌,为国捐躯

  1937年10月初,日军深入山西腹地,突破雁门关防线,直扑太原。

  晋北之战,事关华北抗战之胜败,守住忻口即可挽救山西危亡,保卫山西就是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卫立煌决定集中全部兵力,在忻口一线与日军决战。郑廷珍奉命率部开赴山西参战,并于10月9日到达晋北。卫立煌令该旅接替忻县城防,随时候命出击。

  10月11日,著名的忻口保卫战打响。敌我双方步炮兵主力在忻口两北、南怀化东北的204高地上展开激烈的“拉锯战”,一昼夜竟易手13次之多。

  13日,日军再向忻口一线发起猛攻,守军第54师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但最终南怀化高地失守。卫立煌号召全体将士誓死夺回阵地,挽救危局。

  15日下午,集团军总部下令独立第5旅增援南怀化。郑廷珍即令第614团担任反攻任务,第615团主力在后面跟进。

  10月16日凌晨,21师和第5旅的将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一鼓作气接连攻下日军占领的6座山头。至16日拂晓,郑部已推进到日军前沿阵地。但日军凭借有利的地形和精良的武器负隅顽抗,第5旅数次猛攻均未奏效,且伤亡惨重。

  郑廷珍调整部署,改令第615团发起第二次攻击。日军居高临下,火力密集,第615团的进攻依然失败。郑廷珍心急如焚,如果天亮前攻不下南怀化高地,部队就会全部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有全军覆没的危险。遂决心与敌人拼个鱼死网破,来为后续部队开辟通道。

  已经三次负伤的郑廷珍不顾部下劝阻,毅然跳出掩体,亲自率部队投入第三次反攻。敌人的机枪吐着火舌,弹如飞蝗,铺天盖地倾泻过来。郑廷珍不幸饮弹倒地,以身殉国,时年44岁。与此同时,郝梦龄军长和刘家麒师长也壮烈牺牲。

  忻口一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双方激战20余天,日军伤亡2万余人,中国军队亡2.平博体育07万人、伤3.5万人。忻口战役是全面抗战开始后国共合作的一次成功的防御战,也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作战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战役结束后,国共双方分别发表祭文,举国哀悼2万余名阵亡将士。

  “听老辈人讲,郑将军灵柩回家乡安葬时,骑兵沿途护送,柘城万人空巷,场面非常隆重。独立第5旅派人在郑楼村张罗,村中搭起帐篷,宴请宾客8天。”郑楼村党支部书记郑红亮说,现在,郑将军的子孙们居住在北京、海南、河南等地。(晚报首席记者 邵群峰)

  民族英雄鲁雨亭 改旗易帜为抗日

  

  鲁雨亭纪念馆

  阅读提示

  在永城市芒山镇提起鲁雨亭,男女老少多少都能说上些他的事迹。而今,在鲁雨亭故居和纪念馆,经常有人前来,探访这位保家卫国的抗日英雄。

  1899年出生于永城县山城集(今永城市芒山镇)的鲁雨亭,是位抗日民族英雄,也是河南省最著名的烈士之一。1938年5月12日,他抱着“守土有责”的思想,率军队保卫县城,与日军激战,掀开了他人生悲壮的一页。1940年4月1日,他把自己璀璨的人生定格在了芒砀山脚下李黑楼的战场上。

  改旗易帜为抗日

  我们首先探访的是坐落于芒砀山主峰南麓的鲁雨亭纪念馆。纪念馆坐北朝南,院中立有鲁雨亭烈士半身汉白玉雕像。雕像后建有几间展览室,室内有鲁雨亭的生平事迹介绍和他参加战斗时遗留下来的东西。展室后,鲁雨亭墓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

  热情的鲁雨亭纪念馆馆长陈体坤带我们走进鲁雨亭故居。堂屋大门上方赫然写着“为国储才”四个大字,上标注“民国十七年冬月立”。从此处不难看出鲁雨亭的出身。

  鲁雨亭1899年11月18日出生在一个殷实的书香家庭。其祖父鲁懋功、伯父鲁钟鹤和父亲鲁钟鉴(字紫铭)均为晚清秀才,家中有地千亩,另开有酒坊、油坊、药铺和医院,富冠县北,闻名遐迩。1920年,鲁雨亭毕业于河南开封宏威士官学校,先后担任河南陆军和建国豫军掌旗官、军法官、军法处长、武安县县长、国民党四十一军驻南京办事处处长、军长代表、永城县县长等职。直到1938年,日军的第一炮在永城上空打响……

  那年的5月12日,日军向永城进犯。驻扎在永城县城南1.5公里处南店子的国民党军于学忠部第九师某团的一个连,对日军进行突然袭击,一下子便歼敌七八十人。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驻军与日军步兵展开了肉搏战,永城驻军119人全部壮烈牺牲。

  国民政府永城县县长鲁雨亭抱着“守土有责”的思想,与县保安大队大队长丁国栋一起,带领县保安大队开展了县城保卫战。此战虽然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终因敌强我弱,永城县城陷落。

  19日,徐州失守。此后不久,鲁雨亭到鸡公山国民党第二集团军三十军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处。池峰城劝鲁雨亭留任该师参谋长之职,鲁雨亭坚辞不受,决意重返家乡,组织民众抗日,要把失去的永城重新从日伪军手中夺回来。

  为了筹集抗日经费,鲁雨亭变卖家产购买枪支弹药、抚恤遗孤。1939年8月,鲁雨亭领导的抗日游击队966人归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总队,代号“友爱”。

  血战僖山杀日寇

  进驻砀山县城的日军联队长佐野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他自领受了旅团长细川松山少将亲自交代的任务后,短短几天便制定了一份作战计划。日寇在永城、夏邑、萧县等地区大量增设据点。特别是在芒砀山周围的宋河、薛湖、王白楼、张大屯、李石林等地方,据点林立,形成了对芒砀山区的包围之势。

  1940年2月26日清晨,砀山、黄口、萧县等地日军,出动10多辆坦克和20多辆汽车,突袭永城芒砀山东边的僖山。其实在这之前,鲁雨亭就获得情报,并迅速召集总队干部研究作战方案。

  一总队立即命令一团三营从磨山顺山脚路沟向东运动,三营七连从磨山以东直接靠近西山北面的碱河,三营八连从磨山以西直插到芒砀山东北门,与僖山呈犄角之势。

  日军依仗炮兵火力,向守卫僖山的三营阵地发射了百余发炮弹,满山硝烟弥漫。三营政委陈迎荣带领七连战士顺路沟接近了碱河河滩日军车队。趁日军还没来得及展开,陈迎荣便率先跳出河滩冲向日军,三连战士紧跟其后,冲向日军的汽车队。排长朱世奇受伤倒地,但他仍强忍着剧痛,纵身跳起,向日军汽车投出两颗手榴弹。七连九班班长白青山爬上一辆正在行进的坦克,把手榴弹从坦克的瞭望孔里塞了进去,“轰”的一声,坦克变成了“死龟”。

  僖山战斗从早晨持续到夜幕降临,日军尸体装满了3辆汽车。

  伏击日军“御问团”

  现在的永砀公路是一路坦途,当年,这是一个日军汽车经常过往的路段。

  1940年3月20日,新四军在徐州的情报人员通过内线向一总队传来消息:3月23日,驻徐州日军将派“御问团”从砀山到永城去慰问。

  总队长鲁雨亭亲自带队前往,在永砀公路薛湖以北路段设伏,伏击日军“御问团”汽车队。

  23日上午9时许,站在树上观察敌情的瞭望人员,远远地看到日军3辆汽车由北向南缓缓行驶,立即向伏击部队报告。日军汽车行驶到距特务连阵地200米时,指导员鲁禹道发现第三辆汽车是小轿车,猜想乘坐的应该是日军军官。擒贼先擒王。他便指挥机枪手瞄准小轿车扫射。在猛烈攻击下,小轿车里的日军全被打死,乘坐卡车的日军也死伤20多人。

  特务连的伏击战刚刚打响,北边又传来日军汽车的轰鸣声。没想到,狡猾的日军害怕遭到新四军伏击,从砀山出发时便把车队分为两部分,前后相距一公里左右。

  第二部分是3辆卡车,载着60多名日本兵。而日军的行动,被埋伏在路侧阎井一带的一营二连看得清清楚楚。日军密集的队形尚未来得及展开,便已死伤过半,30多名日军被打死。

  这次伏击战,打死夏、永、砀、萧野战指挥部总指挥佐野大佐、北山大尉等日军军官和日本兵五六十名,打伤二三十名,击毁日军汽车4辆。

  血染芒砀李黑楼

  短短几个月里,在鲁雨亭指挥下的一总队犹如一只铁拳,狠狠打击了日军,消除了阻碍抗日、鱼肉百姓的反动势力,直接威胁了徐州的敌人和陇海路敌之交通运输。

  驻扎在永、砀、夏、萧以及徐州、商丘的日军视鲁雨亭和一总队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再进行疯狂扫荡,妄图消灭这支抗日武装。1940年3月中旬,永、夏、萧、砀、黄口之敌就开始增加兵力,增设据点,形成对芒砀山区的包围。

  3月31日下午,细川松山调动了他所能动用的3000多名日军及1000多名伪军,配备了重武器,分7路向芒砀山进攻。

  为粉碎敌人的“扫荡”计划,31日晚,鲁雨亭和孔石泉、许遇之、王卓然等总队领导研究决定,派出小股部队多路出击,分头袭击敌人,消耗敌人的精力和弹药。

  第二天早晨,日军从砀山、黄口、萧县、永城等7路向芒砀山区侵袭。一总队和被收缩过来的三总队、萧县支队奋起反击。为了更有力地粉碎敌人的“扫荡”,鲁雨亭决定避开敌人的锋芒,跳出敌人的合围,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部署作战会议后即开始了战斗,经过激战,一总队迅速抢占了李黑楼阵地。

  李黑楼位于保安山西南脚下1.5公里处,北临通往永城县城的公路,白河由村东北向西转个陡弯向南。

  上午11时许,细川命令炮兵对李黑楼进行猛烈炮击。直到太阳偏西,敌人的两次进攻均被打退。可是,在第三次进攻时,日军终究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攻占了小石桥阵地。

  小石桥阵地的失守,使鲁雨亭所在阵地更加孤立地暴露在敌人面前。鲁雨亭带领战士从交通沟里退到李黑楼村中,利用村南边被炮轰塌的寨墙作为掩体,继续阻击敌人。

  下午5时左右,敌以全部兵力从四周向我军压来,并施放了烟幕弹。顿时,整个阵地淹没在烟雾中。这时,两个老百姓冒着呼啸的子弹从后面艰难地爬到鲁雨亭跟前,恳求他换上便装赶紧离开,被拒。

  而此时,我军已弹尽兵微,再无反攻力量。鲁雨亭和孔政委决定趁机向东突围。刚到东门外,鲁雨亭在从沟子西转向东边翻路时被敌军发现,一阵机枪扫射,他身中7弹,当即倒在战壕中。政委孔石泉带领20余人撤出了战斗。黄昏时,日寇怕我军夜袭,仓皇逃回据点。

  此役,一总队先后毙、伤敌军400余人,但我方也牺牲134人、伤90多人。由于一总队取得的战斗胜利,打开了永夏砀地区的抗日局面,建立了初具规模的永夏砀抗日民主根据地。

  据《永城抗战纪事》记载,自1939年8月鲁雨亭抗日游击队归编为新四军,至1940年6月改番号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六旅十七团,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共对日伪军战斗60余次,击毙日军佐野大佐联队长、横山少佐、北山大尉以下900余人,击伤日军500余人;毙伤伪军1000余人,俘虏伪军500余人;缴获轻机枪20余挺,长短枪800余支。(晚报首席记者 宋亚威)

  中州王飞霄 肝胆硬如铁

  

  王飞霄(资料图片)

  阅读提示

里昂队员齐心协力,全队誓为整体胜利拼尽全力

  王飞霄,原名王腾云,1931年1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柘城县。

  王飞霄童年多苦难,12岁时母亲与世长辞。1931年,王飞霄从省立淮阳中学毕业后,经介绍到吉鸿昌部某连当文书。因不满国民党部队的作风,他不久返回老家务农。

  抗战时期,王飞霄与敌人斗智斗勇,肝胆硬如铁。

  1936年秋,王飞霄任县立第二小学教员时,发起、组织读书会。

  1938年春,张非垢来信介绍王飞霄去柘城县城找民运指导员共产党员周可夫、尹志异联系,帮助他们开展抗日宣传。柘城沦陷后,王飞霄带领十几人的游击队从远襄西行,由于没有斗争经验,游击队最终瓦解。8月初,他约定宋愉樵、张叔威、赵寅宾等共赴延安学习。8月底被编入抗大第六大队第一队,开赴洛川学习。11月,王飞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9月21日,王飞霄促成伪十八师师长杜新民于酂县率部起义。王飞霄作为隐蔽战线的工作者为伪十八师起义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9年3月,商丘市撤销,建朱集市,王飞霄历任中共朱集市市委委员、朱集市市长、商丘市市长。

  在“三反”“五反”运动中,王飞霄蒙冤入狱,但他忠诚不渝,永葆共产主义信念。

  成立读书会 组织抗日武装

  2010年1月12日,王飞霄同志与世长辞。至今,王飞霄的故事仍在商丘大地上流传。

  3月10日,王飞霄的小儿子王霖之向记者提供了一份父亲生前所写的回忆录。

  王霖之说,父亲的这份回忆录是于2005年8月份完稿的,里面也如实记录了父亲的经历。

  1913年1月15日,王飞霄出生于柘城县岗王乡济渎池村。王飞霄的父亲是前清秀才,以教书为业。10岁左右,王飞霄就开始跟随父亲读书。王飞霄12岁时,母亲离世。

  当时的社会,不是“闹兵”就是“闹匪”,民不聊生。父亲的私塾被迫解散后,王飞霄便跟随一位村民习武。

  连年战祸,兵荒马乱,兵匪不分的时代,让王飞霄一家人的生活越发困难。

  1931年,王飞霄从淮阳省立第三中学毕业后,投到吉鸿昌的部队,当一个连队的文书。因看不惯国民党军队内部贪污腐化和众多不良作风,王飞霄下定决心返回老家务农。

  1935年,王飞霄在柘城县第二小学当校长的同学张润之聘请他到学校当教员,并负责管理事务。在此期间,王飞霄主持成立了“励志”读书会。读书会成员之间每周都会聚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议论时事。当时,王飞霄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同学张非垢,曾参加过“一二·九”运动,也去延安参观过。张非垢不仅经常给王飞霄等人介绍进步书刊,还成了他们读书会的顾问。通过学习进步书籍,王飞霄接受了新知识,也认识到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结合当时的形式,王飞霄判断日本侵略者早晚会打到河南,而要抗日只有依靠群众。如何解决武器问题,是王飞霄一直关注的。

  1936年,在学校校长的活动下,王飞霄兼任上了联保主任。那时,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十保为一联保,每保有一杆钢枪。再加上慈圣区派驻在学校内的半个班,王飞霄的手中加在一起就有了十几条枪。

  1938年春,郑州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给豫东各县派3名民众运动指导员,宣传发动群众,组织抗日力量。在张非垢的介绍下,王飞霄和柘城县的民运指导员取得了联系。王飞霄以联保主任的身份,发动壮丁,在村里写大标语,宣传全民抗日,打倒日本鬼子。

  当时的国民政府采取的是消极抗战的政策,王飞霄和民运指导员等人曾试图向驻守柘城县西官庄集的国民党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李正韬请求枪支弹药支持来抵抗日本侵略者,但被拒绝了。

  没办法,王飞霄只好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十几条枪,再加上自己收的国民党散兵丢掉的枪,成立了一个20多人的抗日队伍。

  然而,因为缺乏管理经验,这支队伍在不久之后就解散了。王飞霄懊恼之极,只好回到村里。王飞霄不甘心,看不惯柘城县城里两个死心塌地为日本人当走狗、欺压百姓的汉奸。那天,他让村民稳住在半路的二人,随后赶过去用枪将他们打死。

  赴延安学习 有胆识促起义

  1938年,在张非垢的介绍下,王飞霄等一行5人前往延安学习。最终,王飞霄等人走了9天,终于到达延安。

  在延安抗大,王飞霄被编到了六大队一队。开学前,毛泽东给王飞霄等100多名学员作了报告,讲了一定能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道路——“一是我们是正义的,二是我们要打持久战”。报告会结束后,毛泽东在王飞霄的笔记本上写了“努力学习”、“毛泽东”等几个潇洒的草体钢笔字。

  1938年11月,王飞霄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洛川学习时,王飞霄也曾听过朱德总司令的一场报告。朱老总的讲话让他深受教育和鼓舞。

  王飞霄被分配前往豫皖苏革命根据地的路上,被国民党便衣特务抓住,送到了西安西北青年劳动营,被严加看管起来。被捕之后,他拒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

  当年看管王飞霄的一位负责人叫“曲云章”,被看管的人外出必须持有曲云章签字的请假条,并且限时返回。

  为了尽快离开劳动营,王飞霄先通过他人从家里捎来100元钱,然后又暗地仿练“曲云章”3个字,并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一天早上,王飞霄拿着事先仿写的请假条,以学员请假的身份大模大样地走出了西北青年劳动营。

  王飞霄辗转回到柘城老家时,已是1940年11月。从1938年8月去延安学习,他离家整整两年零3个月。

  回家后,王飞霄并未急于露面,但他一心想着和党组织联系。在西北青年劳动时,王飞霄就曾听一位睢县老乡说过睢杞太地区有新四军。他四处打探新四军的消息,终于和新四军派到商丘做地下工作的陈子良取得了联系。

  当年,王飞霄的一位亲戚在伪军张岚峰部下当炮兵营长。陈子良让他利用这一个关系打入伪军内部,和他一起作策反工作。王飞霄欣然同意。

  进入伪军内部后,王飞霄开始接近张岚峰的部下杜新民。王飞霄经常找杜新民聊天。谈话的过程中,王飞霄了解了杜新民的历史,杜新民也意识到他的身份。王飞霄发现,杜新民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富有正义感。通过多次谈话之后,王飞霄取得了预期目的,也赢得了杜新民的信任。

  1941年秋,陈子良受委派到商丘通知王飞霄,让他于1949年9月重新入党。不久,他逐步发展杜新民、邢剑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3人成立了党支部,他担任支部书记。

  最终,杜新民的伪十八师于1945年9月21日在酂县成功起义。作为隐蔽战线的工作者,王飞霄功不可没。

  忠诚永不变 搞建设为家乡

  1941年,因王飞霄经常和杜新民见面聊天,引起了张岚峰大舅子张志得的不满。亲戚担心王飞霄的安全,便劝他离开部队。

  而就在王飞霄准备离开时,南京汪伪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招考政训员,他趁机去南京报名。对汪伪政府的卖国理论,王飞霄丝毫不感兴趣,因此还被罚扫过厕所。从南京结业时,学员互相询问家庭住址,有人让王飞霄签名,他就写下了“黄金如粪土,肝胆硬如铁”几个字,署名是“中州王飞霄”。

  “肝胆硬如铁”正是王飞霄同志在抗战中的真实写照。

  杜新民率部起义后,冀鲁豫区党组织又委派王振华协助王飞霄加强开展策反工作。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王飞霄继续留在张岚峰的部队开展策反工作。

  1947年,王飞霄结束6年的地下工作,开始了在柘城县艰苦的游击斗争岁月。在游击战中,王飞霄的爱人李平负伤牺牲。在柘城当县长的两年期间,王飞霄打了多次战斗,斗争极其残酷。

  “在柘城县这两年,我完成了党交给我的任务,无愧于心,无愧于党,无愧于柘城县人民,无愧于党对我的培养和信任。”在回忆录中,王飞霄这样写道。

  1949年3月,商丘市撤销,建朱集市,王飞霄历任中共朱集市市委委员、朱集市市长、商丘市市长。

  任职初期,王飞霄带领群众发展生产,一心为建设家乡而努力。他和同志们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先后建成了发电厂、植物油厂、铁工厂、面粉厂、织布厂等。

  “我当市长期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建设商丘。”王飞霄的回忆录中如是写道。

  1952年年初,在“三反”“五反”运动中,王飞霄被迫害入狱。1958年,任商丘县董千楼小学教师。1978年,任商丘南郊高中教师。1983年6月,王飞霄彻底平反,离职休养。2010年1月12日,王飞霄与世长辞。(晚报首席记者 翟华伟)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柘城籍抗战英雄李金田事迹追忆

  

  李善堂向记者讲述伯父李金田的抗战事迹

  阅读提示

  在轰轰烈烈、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期间,一首《大刀进行曲》令无数国人及抗战勇士热血沸腾,并激励他们同仇敌忾,御寇杀敌。2009年,电视连续剧《大刀》还原与讴歌了抗日战争中二十九军大刀队英勇杀敌的事迹,《大刀进行曲》再次响彻华夏大地。

  可很少有人知道,二十九军大刀队中的灵魂人物、《大刀》中的重要原型人物之一叫李金田,柘城皇集人,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片子中的很多故事就是根据他的事迹改编的,长城抗战中二十九军的大刀队就是因李金田而名扬全国的。

  从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抗日爱国将军,李金田为商丘历史写下了浓浓的一笔。日前,记者走进李金田的故乡,去探寻他的戎马生涯和抗战事迹,一个智勇双全、视死如归、爱国爱民的抗日英雄,穿越历史的尘烟,逐渐鲜活起来……

  追随冯玉祥南征北战

  小雨淅沥,柘城县皇集乡皇集村村头的一段小路上满是泥泞。在一个小院落里,记者找到了李金田的侄子李善堂。李善堂今年已经82岁,略显苍老,但说起伯父李金田,他顿时来了精神。

  李金田出生于1899年,字绍秋,小名皮钱,外号“李大麻子”。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大。1915年,年仅16岁的李金田就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1917年,跟随冯玉祥部下刘汝明讨伐张勋,挫败了张勋的复辟阴谋。

  “俺大爷(李金田)和冯玉祥感情很好,李金田这个名字就是冯玉祥给起的。”李善堂说,伯父是爱国将领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元老级将领之一,他革命的脚步一直都在追随冯玉祥。

  1921年秋,李金田参加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战绩卓著。有一次,冯玉祥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应声而答:“李皮钱!”冯玉祥说:“这名字太俗,我给里昂队员齐心协力,全队誓为整体胜利拼尽全力你起个名字,以后就叫李金田吧。”

  因作战勇敢、才干出众,冯玉祥对李金田格外看重并有意培养。在跟随冯玉祥南征北战的过程中,李金田由列兵升任班长、排长,成为冯玉祥部队的骨干。

  1926年6月,李金田在北京南口随部与奉系军阀展开3个多月的激战,因战绩卓著,升任第十师师部手枪队队长。11月下旬,李金田参加北伐战争,随第十师驰援陕西,解除了镇嵩军刘镇华对西安长达8个月的围困。

  1927年,李金田升任二十九师某团团长。9月,他参加豫西之战,击败吴佩孚,随后又参加了对张宗昌、褚玉璞的直鲁联军和张作霖军的战役,获大胜。不久,李金田参战击溃孙传芳部,在安徽砀山解了韩复榘之围。

  1928年春,李金田随冯玉祥参加了第二次北伐战争。1929年5月,韩复榘在河南叛冯投蒋,二十九师被胁迫东进。李金田拒绝叛冯投蒋,带领5000多人回归冯部,升任二十九师师长,不久后升任第十军军长。

  身背大刀奔赴抗战前线

  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西北军一些零散部队退到山西,经张学良整编,组成第二十九军,宋哲元任军长,下辖冯治安第三十七师、张自忠第三十八师和刘汝明暂编第二师。冯治安师下辖两个旅,张自忠师下辖三个旅,刘汝明师主力只有一个李金田旅。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完全控制了东北,此后日军一路南下。1933年3月初,日军占领热河全境(今分属河北、辽宁、内蒙古),直逼长城。当时,在这里驻扎的中国军队士气低落。

  1933年3月,何应钦接替张学良的职务,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他把东北军缩编成四个军,由万福麟、于学忠、何柱国和王以哲分任军长。他看到日军攻势很猛,光靠东北军根本挡不住日军的锋锐,便请南京政府增调一部分西北军。于是,驻扎在山西的宋哲元第二十九军被调到北平以东,担负长城喜峰口、罗文峪的阵地防御任务。何应钦任命宋哲元为华北第三军团总指挥。

  第二十九军的前身最早是冯玉祥的起家部队北洋第十六混成旅,后来发展成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该部长期驻扎在贫寒的西北地区,装备差,士兵却很淳朴,加上冯玉祥特别强调肉搏训练,于是,李金田所在的第十六混成旅特别重视大刀队的训练。西北军用的大刀,都是长柄、宽刃、刀尖倾斜的传统中国刀,十分利于劈杀。为了提高士兵的刀法,冯玉祥还专门聘请了一批武术高手,创编了一套第二十九军独有的“无极刀”刀法。这种刀法强化了一种理念:刀本是刀,可劈;刀亦为剑,可刺。

  资料显示,当时第二十九军的实际情况是“火力弱,有兵无枪,有枪缺弹,只是每人都有大刀一把、手榴弹六枚”。

  结果,当初为了应急用的大刀,反而成了西北军在长城抗战中的重要武器之一。

  大刀队长城杀敌一战成名

  1933年3月8日晚8时,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对全军下达作战命令,长城抗战拉开序幕。在喜峰口战役中,二十九军大刀队多次冲锋陷阵,夜袭敌营,砍杀数百名日本鬼子。大刀队随即名震四方。

  3月16日,罗文峪战役打响,李金田亲临前线指挥。18日,日军两次发动猛攻,李金田则率第二团向日军阵地冲击3次。双方血战5小时,日军猛攻13次,皆被击退,弃尸400多具。

  3月18日晚,李金田带领一个团的兵力由沙宝峪向日军侧背袭击,趁夜连翻7座大山,摸到日军机枪阵地,被日军发觉,向李金田部猛射。在李金田的带领下,第二十九军士兵奋不顾身,以大刀和手榴弹对抗日军的先进武器,冒着日军的机枪炮火前进,挥舞大刀冲入敌阵,横砍直劈。大刀队喊杀之声震撼大地。日军被大刀队的勇猛和气势所震撼,节节后退。李金田见敌人阵线动摇,下令全线反攻。于是,中国军队南北夹击,血战一夜,连将三岔口、快活林、小正北峪、古山子、水泉峪、马道沟等村庄的日伪军全部击溃。21日,日军早川支队不得不败退回承德。至此,罗文峪战役终于以中国军队大获全胜而告结束。

  日本《朝日新闻》评论道:“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长城抗战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举国欢腾。二十九军大刀队一战成名,成了全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偶像。李金田率领大刀队奋勇杀敌的英勇事迹也就此载入史册。

  二十九军大刀队的英雄事迹通过电波传遍祖国各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在上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的年轻作曲家麦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突发灵感,一首“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大刀进行曲》就此诞生。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随着有力的旋律,这句口号成了一个民族在危亡中发出的呐喊,响彻全国。

  烽烟散尽 精神永存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打响了全民抗战的第一枪。

  当日夜半,李金田带领大刀队突袭日寇,夺回白天在日寇强攻下守军全部阵亡的铁路桥。大刀队也几乎全军战死桥头,杀敌无数。至9日,夺回全部失地,宛平城巍然屹立,龙王庙、铁路桥牢牢在我方手中。

  1937年8月31日,李金田任六十八军一一九师师长。同年,他率部先后参加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1938年7月,在黄梅广济战场,李金田率部冒着日军的飞机大炮,阻击今村旅团。在大风寨,李金田组织400多人的大刀队,发挥夜战、近战的优势,开展贴身肉搏战,砍死日军300多人,用大刀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然而,日军丧心病狂,释放毒气。大风寨守军一个营及大刀队员全部遇难。100多人的伤兵落入日军手中,他们没有一人投降,全部壮烈殉国。

  1939年7月,李金田任六十八军中将副军长。11月中旬,国民党发起持续一个月的冬季攻势。六十八军在平汉路南段与日军第三师团作战,切断了日军的交通联络线。

  1941年9月,李金田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非主战场之钳制性作战),以破坏日军公路、铁路交通线为重点。1943年8月,李金田任蒙亳师管区司令。1944年春,李金田参加豫中会战。1945年3月至5月,李金田参加豫西、鄂北会战,并于1945年8月接受日军旅团长瓦田少将率部投降。

  1958年11月2日,李金田在辽宁抚顺病逝,安葬在雷锋纪念塔附近。

  烽烟散尽,精神永留。1933年的长城抗战,二十九军大刀队享誉全国;1937年的“七七”事变,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抵抗,打响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并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序幕。李金田,在血与火的历史考验中阐释了民族大义与忠诚。今天,我们在追忆英雄辉煌的戎马生涯和不朽业绩时,他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里。(首席记者 邵群峰 )

  豫东抗日游击队 杀倭除寇逞英豪

  

  游击队员抗战时期的老照片

  阅读提示

  冀中抗日根据地有名声赫赫的平原游击队,辽阔的豫东大地上,也有一只战功显赫的抗日游击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支游击队以睢县为中心,在周边14个县的范围内,展开了波澜壮阔、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在不到8年的时间里,睢杞太军民共战斗4909次,毙俘日军823名,解放国土4万余平方华里(数字据党史资料),以巨大的代价创建了睢杞太抗日根据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这个游击队便是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后编入新四军游击支队。

  党组织恢复 建立抗日武装

  睢县沦陷前,在国民党的围剿下,当地原来的党组织遭到了很大破坏。1937年9月,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刘子久来到豫东。郭景尧通过张海峰与刘子久建立了组织关系。同年年底,省委派王静敏、谭志政到睢县成立了豫东工委,王静敏任书记。工委工作范围为睢县、商丘、柘城、民权、太康等县。工委成立后立即在睢县黉学大成殿组织抗日青年干训班。1938年2月,经组织调整,张辑五到任中共睢县中心县委书记,组织党员在全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5月,根据省委指示,省委组织部部长(原中共豫西特委书记)吴芝圃只身返回豫东,领导睢杞太地区各级党组织发动群众,积极组织抗日武装。

  1938年5月31日,日军攻陷睢县县城,烧杀奸淫,无恶不作。睢县县城陷入火海,居民尸横遍地。

  屠刀和鲜血没有吓倒睢县人民,日军的暴行更激起了睢县人民的战斗欲望。在广泛的抗日救国宣传下,目睹侵略者暴行的睢县人民群众将悲痛化为复仇的力量。大家积极组建抗日武装,受党直接或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蜂拥而起。

  睢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清玲说,当时的睢县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抗日武装,如张辑五以杨楼村为基点,建立起共产党的抗日武装。姜朗山以国民党授予的“战地服务团团长”身份公开拉起武装,命名为特种工作团。苗泽生在家乡苗楼组织了武装。李省三在伯党集一代组织武装。接着是阎土楼村成立武装、大徐楼村成立武装、西陵寺成立武装……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抗日武装已成燎原之势。

  1938年6月10日,睢杞两线抗日武装移至杞县大郑庄进行整编,建立了睢杞大队,由吴芝圃统一指挥。杞县武装编为一中队,睢县武装编为二中队(中队长王广文,政治指导员张辑五)。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睢县中队光荣诞生。

  花胡寨初捷 游击队小试牛刀

  睢杞大队成立后,睢县二中队仍在睢县杨楼村一带进行抗日斗争。1938年6月中旬,驻杞县的日军土肥原师团一个小队到杞县花胡寨抢粮。得到杞县一中队的情报后,睢县二中队立即前往配合袭击,开始了睢杞大队成立后的首次战斗。

  6月份的高粱已长到半人多高。在高粱的掩护下,睢杞两县抗日武装很快包围了花胡寨。睢县二中队在王海山的指挥下从东面主攻,杞县一中队在吴芝圃的带领下在西面断后。战斗持续约两小时,睢杞武装慢慢逼近村庄。日军小队渐渐不支,扔下车辆和粮食四散逃窜。

  张清玲介绍,此次战斗,睢杞武装共打伤日军两名、战马两匹;缴获马车两辆、骡子4匹、钢盔9顶,以及其他战利品20余件;夺回了日军抢劫的粮食2000多斤,并当即将粮食交还群众。花胡寨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睢杞两县人民抗日的士气,提高了共产党抗日队伍的威信。许多青壮年争着加入抗日队伍。吴芝圃的声名在花胡寨一带被广泛传扬。

  睢县二中队回到杨楼村后,长岗一带的青年争相加入队伍。这时,原长岗党支部书记白辛夫把睢县二中队的一分队扩编为一个中队。通过关系,王广文又把长岗集孟永舒和孟广汉的看家队拉了过来,也很快扩编为一个中队。不到10天时间,睢县二中队便扩编为一个大队。

  长岗大捷 巧战破“金汤”

  睢县沦陷后,一时间沉渣泛起,各种武装势力也粉墨登场。睢县当地甚至出现了三里五里一团长、十里八里一司令的情况。一些土匪拉起了武装,打着抗日的名义到处抢劫百姓,并随时准备投靠日本人。

  睢县百姓把这种土匪武装称为“杂扒队”。1938年6月份的睢县已达到遍地“杂扒队”的地步。他们盘踞一方,拉票抢劫,奸淫妇女,无恶不作。有的甚至打着抗日的旗号,公然到地方收粮派款。有的则趁村民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进村,搜刮一番。张清玲说,当时在睢县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反映“杂扒队”凶恶的歌谣:“日本打,老蒋退,遍地成立‘杂扒队’;‘杂扒队’,不保国,先牵牲口后挖麦;挖了麦,还不算,临走还拿衣裳片。”

  睢县西南长岗集的张心贞便是“杂扒队”的代表。他称霸一方,危害乡里,暗通日寇,仇视共产党。1938年6月23日,张心贞一伙甚至袭击杀害了共产党员李省三,并将烈士遗体大卸八块。

  在掩埋了李省三烈士,举行了追悼会后,吴芝圃和大家决定攻打张心贞。但打张心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张心贞盘踞的长岗集中心十字道的大圩头,是全县海拔最高处。19世纪中期,捻军几次攻打长岗集,都败于此。20世纪30年代,长岗集中心建起一座四层砖木结构大楼,楼顶有射击口,貌似钢叉,被百姓成为“四层钢叉楼”。张心贞有三四百人守在这里,自谓“平原金汤”。

  为确保战斗顺利进行,睢杞大队投入大量作战力量,兵分三路包围长岗。1938年6月24日,战斗打响,睢杞大队很快把敌人压缩到“四层钢叉楼”的狭小空间内。鉴于“四层钢叉楼”易守难攻,睢杞大队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战术。

  6月酷暑,“四层钢叉楼”内粮尽水绝,张心贞一伙很快就坚持不住了。27日黎明,张心贞带领残余分子挖洞突围。因焦渴难忍,敌人出洞后到坑边争饮污水,睢杞大队战士开枪射击,当即毙伤敌人20余人,俘获三四十人,缴获枪械400余支、子弹2000余发,另有自行车数量。

  长岗大捷的消息不胫而走,人民群众奔走相告。抗日武装力量短时间内获得迅猛发展。后来,彭雪枫将军也称赞道:“吴先生振臂一呼,千百万群众便揭竿而起,风起云涌啊!”

  三支队成立 整编进入新四军

  至1938年7月,睢杞两县的抗日武装再次整合,扩编为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三支队下辖3个大队和一个特务中队(警卫连),吴芝圃任三支队司令员。

  三支队成立后,进一步研究了作战方针,确定继续扩大抗日武装力量,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摧毁伪军、伪组织及顽军,粉碎日军扫荡;派交通员和省委联系,取得指示。根据这些方针,1938年7月下旬,三支队进行了贾洼战斗,打垮了顽固“杂扒队”张瑜汝部。紧接着,三支队第三大队七中队过惠济河侦察敌情,与日军遭遇,利用青纱帐,又一次给日军以痛击。

  1938年9月30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373人从河南确山县竹沟出发,进军豫东敌后,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10月12日,游击支队与萧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吴芝圃率领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在西华县杜岗会师,统一整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副司令员吴芝圃,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全支队1020人,下辖3个大队和一个警卫中队。三大队又称独立营,即原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27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淮阳窦楼遭到百余名日军的突袭。彭雪枫沉着指挥,指战员奋勇作战,激战两小时,将敌击溃。睢县抗日健儿吴守训击毙日军林津少佐,全军缴获子弹2000余发,取得了出征敌后的首次胜利。

  11月下旬,新四军游击支队首次回师睢杞太地区,攻打睢县西陵寺伪据点,消灭伪区长马培善部300余人,在杞县邢口附近打垮了胡祥生、李玉林部等土顽,又相继收编了睢县二团队和孙其昌组建的抗日武装,壮大了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力量,打开了睢杞太地区的抗日局面。(晚报首席记者 贾若晨 )

  钢筋铁骨贾兼善 视死如归不屈服

  

  贾兼善

  阅读提示

  贾兼善,宁陵县乔楼乡小贾楼村人。1938年,他在省立淮阳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他受中共豫东特委指派到沈丘县开展工作,并随之建立县委,任沈丘首任县委书记。1940年5月,他调任中共永城县委副书记。7月,他奉豫皖苏区委指示,到宁商柘一带开展革命活动,组建了宁陵县委,先后任宁陵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和宁商柘中心县委书记等职务。1941年春,他因叛徒告密被捕。1942年5月,贾兼善被日军杀害,时年24岁。

  组织抗日游击队 踏上革命征途

  贾兼善烈士墓位于宁陵县乔楼乡小贾楼村西北隅。至今,贾兼善的事迹仍在他挚爱的那片土地上流传。

  据宁陵县史志办副主任马学庆介绍,贾兼善烈士墓是个衣冠冢。碑是宁陵县委、县政府于1994年立的。

  贾兼善烈士墓石碑的正面刻着“万古流芳 贾兼善烈士墓”等字样。石碑后面刻的贾兼善的生平事迹:1938年至1942年春,在沈丘和宁(宁陵)柘(柘城)商(商丘)一带活跃着一位年轻的中共党的抗日救亡工作负责人,他就是宁陵县籍人士贾兼善。1938年9月,20岁的贾兼善奉命到沈丘组建县委,并由他担任首任县委书记。之后,他又奉派到宁商柘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亲自组建了宁陵县委,先后任宁陵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和宁商柘中心县委书记等职务。1942年5月,贾兼善壮烈牺牲,时年24岁。

  贾兼善,字达夫,1918年农历九月初九出生于小贾楼村一个书香家庭。

  贾兼善自幼资质聪明,他的名字来源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又因他是善字排行,故取名兼善。1931年,贾兼善考入商丘中学。同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祖国山河破碎,人民受苦于水深火热之中。贾兼善在同学中发起“读书会”,研讨时局,组织创办了《洪钟》校刊,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号召民众抗日救国。

  1934年,贾兼善以优异的成绩公费考入省立淮阳师范。在校期间,贾兼善遭受“煽动赤化,诽谤国府”的罪名,受到推迟毕业、留校察看一年的处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后,贾兼善在宣传抗日救援的活动中更加积极了,也更加坚定了他抗日的志向。

  1937年7月,贾兼善到鸡公山参加了地下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始了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的活动。1938年,贾兼善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日寇步步逼近,豫东部分地区沦陷,淮阳也危在旦夕。贾兼善在时任淮阳县委书记的刘作孚领导下,组织起了抗日游击队,直接受豫东特委领导。从此,贾兼善踏上了革命征途。

  被捕前吞下名单 保护地下党员

  “我爷爷的事迹能够被更多人知道,和一封信有关。”贾兼善的孙子贾法庆称,1981年,时任武汉市市委书记的周季芳写了一封名为《忆我的战友贾达夫同志》的信,“当时周季芳把我爷爷记成柘城县的了,后来这封信又转到了宁陵县县委。当时的宁陵县领导很重视,后来就让我父亲贾长印整理我爷爷的生前事迹”。

  当年,贾长印走访了多位了解和接触过贾兼善的人士,最终写了一篇关于贾兼善生前事迹的文章。如今,这篇文章就记录在宁陵县的县志资料上。

  这篇文章中记载,1938年夏秋之交,贾兼善被组织派往西华县担任豫东特委秘书。9月,贾兼善前往沈丘组建县委,并任沈丘县首任县委书记。任沈丘县委书记期间,贾兼善发展了一大批中共党员,加强了党的地下组织建设,而他制定的“面向基层群众,控制在上层发展”的组织路线,保证了沈丘地下党免遭敌人破坏。

  1940年,贾兼善被调到处于沦陷区的家乡宁陵县组建县委,并任宁陵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很快,他又被任命为宁柘商中心县委书记,开辟宁、柘、商一带抗日根据地,领导并组织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抗日斗争。回到宁陵后,贾兼善很快便和在睢(县)杞(县)太(太康)从事抗日活动的王建一同志取得了联系,进一步发展、扩大抗日武装根据地。当年,贾兼善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主要活跃在张弓至毛堌堆之间的地带。

  1941年,贾兼善由进步青年王儒先介绍,到商丘县西南郭村集小学任教以掩护继续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到郭村后,贾兼善与地下共产党员郭庆华一起建立了党的秘密联络站,搜集了敌人的大量情报。同时,他们一边为解放区输送短缺物资,一边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政策,秘密组织抗日武装和群体团体,发展党的组织,并派地下党员打入敌伪内部,做鼓动起义和收集情报工作。

  为广泛发动群众,迅速扩展宁柘商这片沦陷区的抗日根据地,贾兼善在郭村也建立了地下党和抗日武装组织,1941年2月初,贾兼善转移到宁陵县南小路庄,以教私塾的教师为公开身份,继续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3月9日,因经吉昌在商丘日本宪兵队投敌叛变,贾兼善被捕。

  关于贾兼善被捕的经过,贾法庆的舅爷张传舟曾多次给贾法庆讲述过。

  “我舅爷说,当时日本宪兵和伪军共乘坐两辆车,经吉昌领着,先去了郭楼村,一看我爷爷不在就走了。”贾法庆说。

  日本宪兵和伪军刚离开,张传舟飞奔前往小贾楼村报信,让贾兼善赶快躲起来。然而当时贾兼善正在小路庄的学校召开秘密会议,他正准备第二天去延安。

  得知贾兼善在小路庄的学校,张传舟又赶忙去学校。当张传舟距离学校还有四五百米时,他看到卡车到达学校,日军和伪军包围了学校。

  就在敌人进屋的紧急关头,贾兼善吞下了他所掌握的60多名地下党员名单,避免了党组织遭受更大损失。同时被叛徒出卖的地下党和进步青年还有贾洁善和郭庆华、郭雨一、王伟亭、刘信深等。被捕之后,贾兼善在狱中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铁骨铮铮英勇不屈

  惨遭日军杀害

  曾被抓到日军宪兵队打杂的村民杨永贵回忆称,他曾看到贾兼善先后多次被日军施以老虎凳、辣椒水等酷刑,但贾兼善“很倔强,问啥都不说”。

  后来,据和贾兼善一起被抓的难友讲述,从入狱那天起,贾兼善就抱定了舍生取义的决心,誓与日寇斗争到底,并在狱中写下诗句:“抗日烽火燃中州,中华儿女怒气吼。钢筋铁骨锻炼就,正义岂能怕杀头?”

  贾兼善的父亲前往狱中看望他时,他安慰父亲说:“我已无生还之理,家中不要指望我了,望二老多保重。”不久,贾兼善又让狱中取保释放的难友带出一封简信给家里,信中说:“吾志早决,当以死报国。今儿深为憾者,不能杀敌于疆场,救民于水火。二老膝下尚有两弟并二男,可事农耕,以取温饱,并赡养二老。但决不可教之于汉奸走狗,儿死亦瞑目矣!”

  1942年5月,除贾兼善和郭庆华二人外,其他9人先后全部取保释放出狱。

  而这9位同志之所以被保释出狱,还是因为贾兼善的机智。日军用酷刑逼问贾兼善9位同志的身份时,他坚称9人是他儿时的伙伴,自己要去延安了,他们是来送行的。

  9位同志被保释出狱之前,贾兼善对他们说:“请转告其他同志,不要忘记我们与日本帝国主义的血海深仇,中国人民一定能把日寇赶出去!”最后,他含泪说:“我最大的遗憾是不能为党继续工作了,请你们把革命工作的担子挑起来,日寇灭亡的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的。同志们,继续努力吧!”

  日寇驻商丘宪兵司令佐久间对贾兼善一案特别重视。为了拿到我地下党员名单,日军对贾兼善实行了惨无人道的审讯,包括装入麻袋在水泥地上摔打,用狼狗咬、电椅烫、火棍燎。贾兼善多次被折磨得昏死过去。

  曾经和贾兼善关押在一起的难友还回忆称,每次审讯回到牢房,贾兼善都会劝慰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流血牺牲没有什么可惜,敌人的酷刑只能触及我们的皮肉,绝动摇不了我们的信仰。在法西斯面前绝不能屈服!”

  看严刑逼供不行,日寇便以金钱官位为诱饵试图让贾兼善投降。于是,日寇先将贾兼善由囚禁改为软禁,每顿给以饱餐,可不带刑具在院内随意活动。不久,日寇指派日本培植的大汉奸宋大为,设酒宴以与贾兼善交朋友为由进行劝降。贾兼善斥责宋大为的卖国行为,并严词拒绝投降。

  日寇对贾兼善软硬兼施,多次威逼利诱均以失败告终。1942年5月,贾兼善被日寇押解到济南,最后被日军杀害,时年24岁。(晚报首席记者 翟华伟)

  一门多忠烈 抗战“杨家将”

  

  杨进田

  

  杨美田

  阅读提示

  忠烈杨家将的英雄传奇故事,曾令多少忠义之士热血沸腾。杨家将的故事诞生千年后,睢县大地上也出现了一门忠烈的抗战“杨家将”。

  宁死不屈的杨进田

  深入敌伪瓦解敌人

  “杨进田的妹夫马集勋是河堤乡马路口村人,早年在天津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睢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张清玲说,“马集勋对杨进田影响很大,引导他形成了反旧图新的思想,树立了革命理想。”

  杨进田(化名杨道蕴)1905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九)生于睢县河集乡田胖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受马集勋影响,杨进田1927年参加了反抗军阀统治的农民运动。他结识了彭雪枫、吴芝圃、蓝桥等我党在河南豫东地区早期的领导人,接受了革命思想理论教育。1936年11月,杨进田在开封见过吴芝圃后心情很是开朗,特意到照相馆照了一生唯一的一张照片。

  1938年,睢县地下党安排杨进田到长岗伪军反动民团张心贞部任副队长,从敌人内部做瓦解工作。在查访到这股伪军难以争取后,杨进田及时向党组织作了汇报。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即在同年7月彻底消灭了张心贞武装。

  同年秋,杨进田根据党的指示广泛开展统战工作。杨进田先后结识了焦让甫、姚金财,还联络了刘小磊、薄老二等匪首,引导他们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智勇过人勇闯敌后

  1939年,经地下党睢县工委书记任晓天介绍,杨进田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水东地区地下联络站站长,负责豫、鲁、苏、皖4省的地下交通工作。

  1939年夏,杨进田带领崔登砚、石见芳等人携带两支短枪、3支长枪于深夜途经惠济河畔曹湾处的小郭庄时遭遇入村掠夺的三四十个敌人。杨进田略一思索,立刻虚张声势大喊:“同志们,一连向左,二连向右,机枪连往上冲……”一时间,枪声大作。敌人摸不清到底来了多少人,落荒而逃。

  1940年夏,杨进田引导独立团两个营先后袭击了白庙伪区公所和伪区长夏锡岭的家,击毙了夏锡岭。

  在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中,杨进田曾多次深入敌后,往来于敌人的层层封锁线之间。1941年6月,杨进田第二次护送刘少奇(化名胡服)到新四军五旅视察工作。经涡阳、蒙城,安全到达新兴集后,彭雪枫特意赠送杨进田一支德国造驳壳枪,嘱咐他注意安全,多多保重。

  曾和杨进田一起工作过的张剑石讲过新四军《拂晓报》几次登载“张杨二同志”的故事。1941年9月,杨进田、张剑石分别化装成私塾先生、农民进行活动。在通过敌人的一处据点时,发现敌人盘查严密,杨进田就随机应变买下一位老太太的甘蔗并装在了手推车上,顺利地通过了敌人的盘查。返回的路上,两人又扮成鱼贩子,杨进田特意把文件装在腐烂的鱼肚子里。敌人闻到臭鱼腥味就不再盘查,两人得以顺利通过。

  忠贞不屈英勇就义

  1942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清明节),杨进田到华北冀鲁豫军区联络。

  他从太康王坡出发,途经经楼、袁尧、朝古庙,辗转回到田胖村时已是深夜。家中因为已被敌人抄过多次,两年已无人居住。杨进田当晚就睡在自家院子里。由于叛徒黄某、经某等人的出卖,杨进田回家的消息很快被敌人得到。敌人随即派出部队包围了田胖村。

  感觉到村内外的异常后,杨进田翻墙而出,躲进一村民家中。被发现后,杨进田再次夺路而逃。在翻越一堵高墙后,他正落入一队日军之中当即被捕。杨进田看到日军殴打群众,勇敢地站出来说:“我就是你们要抓的共产党,与他们无关,你们把他们放了,我跟你们走。”

  杨进田随即被押往商丘进行审讯。面对威逼利诱和百般折磨,杨进田凛然不惧,视死如归。在被敌人关押期间,杨启田曾托人见到了狱中的爷爷。当时杨进田伤痕遍体,已经流露出了必死的决心。他要杨启田转告杨振川亲“在部队要好好干,不要忘了为我报仇”。

  此一面为杨进田与家人的诀别,之后家人再未得到杨进田的消息。直到1970年沈阳电机厂来人核查一个赵工程师的情况。杨家人才从做过日军翻译的赵工程师处得知杨进田死前的情况。

  后据赵工程师介绍的情况,杨进田后来被日本人拉到济南,进了日军专门审讯“共产党情报要犯”的机构。他最后很可能惨死在济南。但时至今日,家人也没能找到杨进田的尸骨。

  从军报国的杨振川

  1939年秋,年仅14岁的杨振川被父亲送到“豫皖苏边区抗日联合中学”,参加了新四军豫皖苏游击支队。1941年杨振川学习结业,被组织上分配到安徽省宿县西白沙区白沙乡任乡长。1941年夏杨振川随队伍东征。8月,杨振川被分配到新四军四师锄奸部保卫队,先后任保卫员、副班长,1942年担任保卫班班长(正连级)。

  1943年、1944年是杨振川最难过的日子。其间,他先后听到“你爹叫日本狗吃了”和“一0一首长殉国”(彭雪枫牺牲)两条噩耗。那些日子,他常常躲到厕所里大哭,并且高烧一个多月不退,后被领导和战友们送进了医院进行救治。

  1943年9月底,泗阳县金锁区情报人员叛变。杨振川等人组成专案组,秘密进入金锁镇。锄奸部首长化装成贩粮商人,杨振川化装成随行脚夫,住进一家粮行,监视隔壁一个情报站。经过十多天的秘密侦察,他们完全掌握了敌人的活动情况。10月上旬的一天夜里,杨振川骑马去县委紧急召回马振藻等区领导,组织部队迅速抓捕了涉案的敌特分子,将12名敌特骨干分子一网打尽。

  1944年春季,杨振川被保卫部派往抗大四分校深造,成为抗大四分校第五期学员。这一年,杨振川和抗大学员参加了著名的张楼战斗。1945年1月,他从抗大毕业,被派到新四军12旅八军分区任永(城)商(丘)亳(县)独立团政治教导员 。

  1945年的农历五月初四,杨振川带领33团一连在龙岗王集村出早操,哨兵报告发现日军进攻。他当即展开部队阻击敌人。当敌人离100米时,杨振川端枪瞄准当即击毙了敌指挥官。这次战斗一直持续了七八个小时,杨振川率部粉碎敌人21次冲锋,直至团部下达撤退命令。据了解,这场阻击战共毙伤敌人300余人。

  家仇国恨令杨振川的身体一直不好。杨振川不得不过早地脱离了队伍。杨树平说,尽管父亲晚年也对中日友好有发自内心的高兴,但在2010年离世时,父亲还是竭尽全力呼喊:“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双枪打鬼子的杨美田

  杨进田兄妹9人,杨美田排行老小,于是被人称作“杨家九妹”。又因为杨美田是姊妹中年龄最小的,故被杨树平称为五姑奶奶。

  杨美田的革命史,可追溯到1938年。杨美田的儿子马希明说,因为受到二哥杨进田的影响,母亲17岁那年就参加抗日活动,发动群众,传递情报,站岗放哨,筹集物资,并两次从豫东前往苏北给新四军送子弹、经费、情报。

  1942年秋,受杨进田指派,杨美田和其他四五位家人从睢县出发,一路乔装,出河南,过徐州,到洪泽湖、洋河一带,将子弹、大洋和情报交给新四军。过徐州南门时,碰上端着明晃晃刺刀的日本兵,她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机智过关。

  1942年,杨美田来到淮北抗日根据地,加入新四军四师,宣传抗日救亡,动员青年参军,筹集军粮,辗转于新四军两个兵工厂之间,生产军需,供给敌后。3年的抗战岁月里,她曾骑着毛驴穿越敌人千里封锁线,将情报送回睢县老家;也曾奔赴抗战一线,分发弹药,押解俘虏。

  1945年7月,因表现突出,部队为她配备了一匹马和一把十二响驳壳枪,后来又奖励她一把日式小手枪。身高一米七五的她骑马挎双枪打鬼子、捉汉奸,威风凛凛。

  杨美田今年已94岁,身体硬朗,腰板有力。马希明说,只要一回忆起抗战的历史,母亲的兴致就会特别高涨,总有说不完的故事。(晚报首席记者 贾若晨 )

  来源:京九晚报

上一篇:平博体育-绿军防守强劲,逼得对手节节败退
下一篇:平博体育-紧张的对局将为观众带来无尽的惊喜!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